根據最近一次(1月25日-31日)觀測結果顯示,兩岸衝突目前處於綠黃燈,分數為45.7,雖然尚稱平穩,但離提高警戒的黃燈僅差4.3分。
也就是說,兩岸通往戰爭的路目前還沒走到一半,離戰爭還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距離,暫時還不需擔憂戰爭爆發,但必須隨時注意是否持續升高到需要警戒的黃燈。目前的綠黃燈的衝突程度遠高於馬英九時期的藍燈,但低於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的黃橘燈。
測量與戰爭的距離效用很大
需要說明的是,與戰爭的距離並不完全等同於戰爭爆發的可能性。的確,與戰爭的距離越近,戰爭越可能爆發,但只能說在其他條件都一致下如此,如果存在更能影響可能性的條件,與戰爭的距離就不那麼重要。
例如,先前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,俄羅斯大軍壓境,距離戰爭已很近,但若普丁只是想以此做為一個極致的威嚇手段,從頭至尾並未有真正開戰意圖,那麼,即使俄烏衝突已到戰爭邊緣,實際開戰可能性其實還很低。
由此可知,上述燈號只是做為現時衝突狀態的一種視覺化的標示,並不能真正告訴我們戰爭的可能性。儘管如此,它的效用還是很大。
首先,戰爭的可能性不易準確的測量,以戰爭可能性作為因應的參考基準,風險太大。如上面俄烏的例子,普丁真正的意圖很難猜測,烏克蘭最保險的做法即假設戰爭將會爆發,而從事備戰工作。另一方面,即使知道未來百分之百會發生戰爭,但若現時離戰爭還很遠,也無須過早擔心。以此觀之,與戰爭的距離才是各國因應衝突時最重要的依據。
其次,透過上述的燈號,可以讓雙方的政府、人民與企業了解,還有多少距離與時間可以採取因應或挽救措施,並給予各方依照不同的階段從事不同因應的機會。如果兩岸正開車撞向戰爭的山壁,燈號可以像路標一樣,不斷的提醒雙方目前離山壁還有多遠,使雙方可以準確的掌握在撞上山壁前尋求解決之道。
最後,在衝突初期,人民與企業多是無感,等到意識到衝突存在,有時已經太晚。本燈號可以從衝突的起始即提供各界一個掌握衝突發展的工具,減少措手不及的情事發生。
兩岸衝突可能方式
兩岸會以何種形式升高衝突,是決定本燈號是否適用的關鍵因素。基本上,衝突升高有兩種方式,一為階段式漸進升高,另一為跳過多個階段,直接訴諸戰爭。後者主要發生在發動方的軍力不成比例的高於對方,或者已具備充分發動戰爭的正當性,例如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即是。由於由衝突起始至戰爭間隔極短,運用燈號觀測的意義不大。
如果雙方軍事能力相近、戰爭將導致雙方損失慘重,或者發動戰爭的正當性尚不足,多會以漸進的方式升高衝突。特別是當兩國戰爭將會在國際間造成廣泛影響時,在國際焦點關注下,戰爭較不會一次性爆發,而會以漸進的方式進行。近來的俄烏衝突即是一例。這類衝突則可適用燈號觀測的方法。
兩岸衝突的發展有極大的可能會是漸進式的。儘管兩岸軍力相差懸殊,但因美國因素,中國不致貿然開戰。況且若台灣不宣布獨立,中國即缺乏發動戰爭的正當性。更重要的是,兩岸戰爭將會對國際經濟與地緣政治產生極大的衝擊,在國際強大的壓力下,必使兩岸需先窮盡所有方法後,才可能走上戰爭一途。所謂「窮盡所有方法」,可能是解決衝突的過程,也可能是衝突逐步升高的過程。這使得兩岸衝突成為燈號觀測的最佳案例。
基於以上理由,我們選擇燈號觀測法來掌握兩岸衝突的發展,但也不能排除衝突直接升高的可能,特別是像軍機擾台這種強度較低的衝突,卻隱含促使衝突急遽上升的因子。主要是因為雙方軍機對峙,過程中容易擦槍走火。一旦發生空中射擊事件,衝突級數將會跳升,離戰爭的距離將急遽拉近。兩岸需要自我克制,極力避免意外的發生。若排除此一因素,兩岸衝突還是會以漸進升高的模式進行。
雲論原標題: 俄烏終開戰 台海戰情緊繃 兩岸與戰爭距離可這樣「測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