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海情勢日益升溫,中美雙方劍拔弩張。今年以來,中國軍機擾台已達數百次,單單9月5日,即有19架中國軍機進入台灣西南航空識別區。美國則以軍艦通過台灣海峽,嚇阻中國進一步行動。為了反制美國,日前中國國務院宣布自9月1日起進入中國領海的五類船隻需要通報。
台海離戰爭有多遠?各方的看法出現「內冷外熱」的情形。國內一般較為無感,不認為戰爭就在眼前,台股還屢創新高。但國際上,台海已成為「地球上最危險地區」。美國透過多雙邊會議,四處遊說各國對台海局勢表達關切。日本政府在年度區域安全評估中表示,台海「危機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」。在最近一期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發布的報告中,由於兩岸局勢緊張,台灣的政治風險由去年的第14名,下滑至第25名。
國際上對台海情勢的認知已對台灣經濟造成影響,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國外對台灣的直接投資(FDI)。根據統計,今年1-7月,國外直接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28%。這不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,多數國家今年的FDI皆由疫情中恢復,韓國上半年還較去年大幅成長72%。台灣FDI較去年減少,有理由相信台海局勢緊張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台灣投資環境向來存在「五缺」問題,「缺安全」會不會成為新的一缺?筆者同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看法,中國不會單方面對台採取行動,但存在誤判或意外的風險。也就是說,台灣現今並不缺安全,只是因為可能的誤判或意外,造成一些不確定,而產生「安全感」上的不足。
企業需要一個低風險的經營環境,任何安全上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營運,尤其是對出口產業。除了會影響投資外,國際大廠在選擇供應鏈廠商時,也會考量兩岸緊張是否會導致供貨中斷。若台海真的因為誤判或意外而導致衝突升高,進而引發中國進一步採取經濟脅迫措施,例如阻礙航運、封鎖或禁運等,企業也是首當其衝,受害最大。
企業在台海穩定上有很大的利害關係,最不希望發生誤判或意外,沒有比企業更希望台海和平。但目前企業對於攸關生存的台海政策卻無發言權。筆者建議將企業納入台海政策的決策過程,諮詢企業各政策選項對企業營運影響及可能對經濟產生的連鎖效應。企業的參與將有助於政府在重大資訊的判讀上採取謹慎態度,減少誤判與意外的風險,並可避免採用極端的措施。
上述建議不只針對我國,對於台海相關的各造均適用。台海不比阿富汗,台海安全涉及許多經貿利益,企業自然要有更多的發言權。若企業都能在各國決策上發揮作用,將成為台海局勢上最穩定的鴿派,台海發生戰爭的機率將微乎其微。對中國大陸而言,企業能協助中國政府了解,即使僅是少許阻礙航運,也會導致供應鏈中斷,而對大陸經濟產生衝擊。